现在的年轻人,流行在寺庙找出路_世界热闻

时尚健康   2023-03-29 03:17:01

继飞盘、露营、骑行后,2023 寺庙旅游成了年轻人最新的解压方式。

据携程数据显示,今年 2 月以来,预定寺庙景区门票的人群中,90 后、00 后占比近 50%,一跃成为点燃寺庙旺盛香火的主力。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,更是有 86 万 + 篇相关笔记," 寺庙打卡 " 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生活中的一种流行符号。

有人将此现象调侃为当代年轻人的三大选择: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;

在关系和体系之间选择了佛系;

在中杯和大杯之间选择了慈悲。

但是,选择烧香拜佛的他们,都在求什么?又真的静下心来、找到精神寄托了吗?

图源 图虫:伊利亚娜

在过往的印象中,寺庙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,人山人海的盛况,往往只会出现在初一、十五以及某些重要的节日,前来敬香拜佛的,也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信徒。

肃穆的古刹,他们或在青灯黄卷、晨钟暮鼓中感受片刻的宁静,或在红瓦绿树、朝朝香火篆炉烟中留下自己的身影。无论是雍和宫、灵隐寺还是白马寺,置身其中,总会有一种日常无法体验的肃穆感受。

而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,寺庙也在逐渐调整起自身定位,保持神秘庄重的同时也更加 " 接地气 ":普济寺的 " 御守香囊 "、灵隐寺的 " 灵婴十八籽 "、永福寺的 " 慈悲咖啡 "、雍和宫的 " 香灰琉璃手串 ",都成了社交平台上的打卡收藏首选。

因此寺庙对于年轻人而言,已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景点,更是一种社交符号。

图源 图虫:pixtafs

社交符号之外,隐藏在寺庙烟雾缭绕之下的更是年轻人试图与焦虑和解的身影。

当下年轻人面临着众多的压力,无论是工作、婚恋、学业还是家庭、人际,每一个难题都可能让年轻人进入无休止的内耗中。

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 · 韦纳(B. Weiner, 1974)认为,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三个维度:因素来源(内部、外部)、稳定性及可控性。而影响成败的六个主要因素分别体现在这三个维度当中:

图片来源:知乎 @茜桔

当内部(即自身)已经卷不动,而外部的环境又很难改变时,拜佛确实给年轻人留出了一个小小的 " 换气口 "。

俗话说 " 有枣没枣打三杆子 ",不管信不信佛,大家往往觉得拜一拜总没坏处。理想总是要有的,万一灵验了呢?

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寺庙,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,甚至让该话题多次冲上热搜。

有人认为年轻人进寺庙是学会给自己减压的表现,这总比窝在家里自己焦虑要好,但也有人觉得 " 临时抱佛脚 "、" 在求人和求己中间选择求佛 " 是年轻人过于 " 躺平 " 的表现。

所以," 求佛 " 对年轻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,又会产生哪些影响?

Q:最近一次去寺庙是什么时候?

A:1 月份寒假,和朋友旅行的时候去了长沙的一所寺庙。主要是去打卡。

Q:体验如何?

A:这所寺庙还是个比较古色古香的地方,没有那么商业化,虽然我没有宗教信仰,但还是抱着 " 来都来了 " 的心态,和朋友一起求个签体验了一下。

Q:怎样看待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热衷去寺庙旅游?

A:年轻人去寺庙也是一种释放压力和躺平的方式,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经济形势不怎么样。同时拜佛也是很讲究技巧的,比如手串,求正财和求偏财的珠子颜色不同,如果选错了反而会起到不好的效果。也有朋友去求事业,结果真的很灵,去完就开始加班了。

Q:你是抱着怎样的期待去寺庙的?

A:想在休息日和朋友去随便逛逛,也想还愿。

Q:当初许了什么愿望呢?有什么变化吗?

A:主要是关于事业、财富和健康。事业上确实有一些变化,在朝着希望的方向发展。

Q:在寺庙的体验如何?

A:虽然保持着佛系和放松的心态,但对神佛还是抱有一定的敬畏心态。而同行的朋友没有宗教信仰,也不拜佛,这还是会影响自己的心情,让自己没有那么投入。

Q:怎样看待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热衷去寺庙旅游?

A:大家主要还是为了放松心态。现在可控的东西感觉越来越少,拜一拜佛、许个愿也是人之常情,但大家也并不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神佛上,平时还是在好好生活。

这届年轻人的压力是有目共睹的,背井离乡的年轻人不仅仅要面对在物质方面的 " 生存需求 ",同时也面对着精神层面的 " 发展需求 ",卷着卷着就会进入内耗的境地。而针对年轻人到底要不要 " 抱佛脚 ",舆论也分为两种不同的声音。

正方:

年轻人进寺庙求佛并无不妥。

首先,寺庙环境会给人一种放松的暗示,本身就可以让人的精神松弛下来。人是受环境影响的生物,未知的力量在不确定的当下能够给人提供暂时休息的场所,抬头膜拜高大的佛像和仰望星空有着类似的功效,即让我们产生敬畏的感受。

通过对比感受到自己的渺小,进而减轻现实的焦虑。在寺庙当中,年轻人们也在寻找短暂的 " 出世 " 感,让身心稍微得到休息。

图源 图虫:晓舟摄影

其次,当人处在有同样目标的群体中时,会有一种被包容的感觉,当你身处上香的队列之中时,会知道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烦恼和诉求,自己并不孤独。

而在拜佛的过程中,年轻的香客们也并不仅仅是在寻求未知力量的支持,更是在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次深度交流,明确自己的愿望和诉求。

此外,根据博弈理论,部分人群也会权衡 " 信佛 "(祷告)和 " 不信佛 "(不祷告)带来的收益和损失。对一般人而言,如果信佛,自己所需要的付出的只是虔诚的祷告、点燃的香火以及可能付出的香火钱,而得到的收益可能是愿望实现、生活顺利这样的 " 大满足 ";而不信佛虽然什么都没有付出,却也不可能收获惊喜。因此抱着 " 来都来了 " 心态拜佛的人并不在少数。

反方:

依赖未知的力量并不可靠。

任何事物都讲究一个 " 度 " 字。如果只是把求佛当做平心静气的手段,增加一些对生活的可控感,这本身无可厚非,而如果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未知的力量上,这无疑是进一步增加了生活的不可控性。

同时,很多人并没有虔诚的信仰,甚至对宗教的教义和礼仪缺少基本的了解,盲目跟风之下也可能在无意中作出一些违反传统习俗的举动。

无论如何,宗教或信仰给人最大的宝藏是启发我们自身的智慧、让我们的内心收获平静,而非一味向外界索取。

正如 " 开光 " 一词。不同于很多人普遍的误解,即认为 " 开光 " 是人赋予物件灵性,以让其能够保佑我们。" 开光 " 其实是为了向大众昭示佛法,以开启我们的自性光明。

所以不是人给佛像或其他物品开光,而是通过神佛的形象来开启我们的智慧之光。

图源 图虫:晓舟摄影

在我们进入寺庙的时候,其实也是在给自己一个机会,让自己真正静下心来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,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。亦或只是单纯的放松,让自己在忙碌的现实生活中喘口气,也是不虚此行。

如果把生活的决定权和自主权全部让渡给外界,到头来可能会感觉更加无助。

归根结底,年轻人哪里爱的是寺庙,实际上是渴望从中获得一针面对现实生活的安慰剂,好能在喘不过气的眼下缓缓神,更有动力迎接未来生活中甩过来的每一个挑战。

参考文献:

[ 1 ] 理查德 · 格里格 , 菲利普 · 津巴多 . 心理学与生活 [ M ] . 人民邮电出版社 , 2014.

[ 2 ] 光明网 . ( 2022 ) .

佛教中开光的真正含义 . 2016 年 5 月 16 日取自 http://fo.sina.com.cn/intro/basic/2016-05-16/doc-ifxryhhi8660372.shtml

编辑 / 超楠

作者 / 张维

图片 & 封面 / 图虫创意

【点击图片查看更多内容】

健康人物|宁忠岩:享受比赛和结果同样重要真的,多吃碳水治失眠!春分吃春菜,健康一整年
相关资讯
最新资讯